“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沙龙访谈纪实
12月23日下午,“研而有信”科研启航系列活动之“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科研沙龙在高新校区读者服务部举行。本次沙龙活动邀请到信息学院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杜俊老师作为采访嘉宾。
杜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导。2009年-2013年就职于科大讯飞研究院和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主导开发了语音识别、手写识别和OCR多个产品。研究方向是语音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应用,已发表论文的谷歌学术引用10000余次,获得2018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ISCSLP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并同时入选2024年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目前是IEEE/INNS/CCF/CSIG高级会员,并担任IEEE SPL期刊编委、IEEE信号处理学会语音及语言处理技术委员会(SLTC)和音频及声学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AASP-TC)委员、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协会(APSIPA)语音语言音频分会技术委员会(SLA-TC)主任,曾担任IEEE-ACM TASLP期刊编委。
问题一:您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和能力?
答复: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我认为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兴趣也很重要。在兴趣的促使下,“做你喜欢的,喜欢你做的”,并坚持下去。一开始的能力不决定你后面的成就,GPA不高不代表科研不行,可以通过时间来弥补天赋。
问题二:您提到要做有用的工作,但是有用的工作一般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在考虑博士毕业的问题时,需要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而追求热点呢,则相对时间周期短一些,如何在这两者间进行平衡呢?
答复:对于研究生而言,毕业要求比较简单(B或C档成果),可以先满足毕业要求,然后再做比较有用有价值的工作。对于博士而言,毕业要求相对较高(多个A档成果),则文章本身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另外在读博早期要熟悉和学会发表文章的技巧。等到满足毕业要求后,可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工作。
问题三:一些多模态研究方向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比较困难,因为涉及到大模型,数据量少,计算资源少(比如音频和文本对齐等任务),老师如何看待?
答复:多去企业界进行交流,目前的实用算法多集中在企业界,因为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在企业界都很丰富,在学校里面比较适合做AI4science。但是还是建议大家多和企业合作,找到有用的工作去做,不要盲目追求热点,做实用的。
问题四:刚开始科研,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如何快速地了解某些领域内的发展情况。老师能不能分享下如何快速了解某些领域的研究现状?
答复:我在学习生涯中有过研究领域转变的经历,但我们要注意到转换前后的领域会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把之前研究领域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迁移,学会合理的迁移和泛化,找到当前研究领域和之前所了解的领域之间的相似性。
问题五:目前所做的工作不是SOTA,只能比6个月前的文章好,请问老师怎样发出去?
答复:着重强调自己工作的创新点,重点分析创新点的作用,实验中可以找小一点的子集(或场景),如果在子集上自己工作的性能有所提升也可以发表。另外注意讲好故事,发现一些亮点,目前达不到SOTA,可以尝试别的切入点,不一定要和之前的方法完全比较,找到自己的优点。
问题六:我的英语水平比较差,英文文献需要翻译进行阅读,翻译后,具体的名词会出现错误不恰当,英语阅读能力有缺陷,请问老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另外对于英文论文写作时,使用GPT润色是否合适呢?
答复:看文章,重点是读pipeline和摘要,主要是框图和流程。同时专业领域的文章,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常用词汇,当你读了很多篇该领域的文章后,一些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基本上都能够记住,从而能够提升你阅读自己专业领域英文论文的能力。
用GPT来润色文章是合适的,因为目前的GPT已经很成熟了,润色没有关系,能够提高效率是好的,但是不能够完全依赖GPT,需要自己后面进行修改。应该两者进行结合,互相借鉴。只要实验数据是真的,创新性比较高,就挺好的。
问题七:对于刚接触科研的同学们,应该如何寻找有用的工作?
答复:对准备去做的方向进行充足的调研,多主动和科研素养较好的师兄师姐进行交流,科研前期最好是在师兄师姐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打比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可以促进大家的交流,容易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做科研要学会打开自己,多请教师兄师姐,要学会主动的去找别人交流。
问题八:读研或读博的科研压力比较大,请问老师怎么平衡科研和生活,协调压力?
答复:如果科研是当成压力的话,是比较难受的,不要把科研想象成压力,学会把科研当作兴趣会更好,我不太能体会挣扎的点,因为我认为科研是快乐的。有兴趣爱好也挺好的,可以坚持,不是说爱好就一定会影响科研,也可能是良性的促进,有时候也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同时这种平衡和个人的特点也比较有关。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会 姜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