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0551-63607054

徐善驾

  • 王童
  • 2017-08-04
  • 8978

徐善驾教授,19397月生,浙江镇海人,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和光波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工作。由于在教书育人和科研方面成绩显著,贡献突出,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中国科技大学优秀党员;1993年评为中国科技大学优秀教师;1994年获王宽诚育才奖;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伟华奖;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彭荫刚奖。2001年被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被安徽省评为省模范教师。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5.7-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

  

1986年破格由讲师晋升为教授,

  

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

  

1994-199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技术学院副院长,

  

1993-1999年任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主任,

  

1994-2000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4-至今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7至今年任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7年获得国际电子电气领域最高荣誉:IEEE Fellow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经过严格评审,200711月公布了其2008年新当选的Fellow,徐善驾教授因在介质导波结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被遴选为IEEE Fellow,成为中科大教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专家、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微波学会副主任委员;IEEE高级会员,纽约科学院院士,IEEE微波和导波快报副主编,lEEE微波理论和技术汇刊编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副主编,通信学报常务编委,自然科学进展、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微波学报副主任委员及电波科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

  

1983-1986年在美国纽约理工大学作科研工作;

  

1991.9-1992.21993.3-8以客座专家和教授身份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合作研究;

  

1998.6-12以及2000.7-12月以正教授身份在日本东北大学工作;

  

 曾应邀去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南韩及香港一些学校讲学和访问;

  

 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名誉主席、主席、技术委员会主席、副主席、成员;

  

 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委员和策划委员会主席、委员及分会主席等职并多次应邀在会上作特邀报告。

  

 由于在科研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于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获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一等奖;2003年获得安徽省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和2003年获得安徽省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1981年和1982年分别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三等奖等。

  

 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430余篇,其中被SClEI等四大检索收录的论文220余篇,包括在lEEE Trans. On MTT, IEEE Trans. On AP 上发表20余篇。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成果为:

  

[1]首次提出用高次有限元与模匹配及多模网络相结合的电磁场工程化法,成功的解决了我国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多馈源波束形成网络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为我国卫星通信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该方法具有有限元方法的通用性,模匹配方法的精确性和多模网络方法的简便性,被鉴定为方法新颖有效,有独创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通信卫星多馈源波束形成网络的工程设计有很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2]最早把数值方法和耦合模理论相结合解决不规则变截面波导结构中模式耦合和变换问题,大大开拓了耦合波理论的应用范围,提高了计算精度,有效的解决了多种波型变换器的分析和设计难题。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3]提出多种新颖的介质周期漏波天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场和路相结合的方法求解复杂结构的辐射问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漏波机理的透彻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地提出了研制新型高效漏波天线的指导原则以及抑制集成电路中由漏波产生的各种干扰的有效途径。首次研制成功了毫米波全向天线,填补了国际上这方面的空白,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4]对边缘元的数学基础和实施技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给出构造无伪解边缘元空间的二条基本准则,并依此成功地构造了高次混合型三角形和四边形边缘元及三维四面体边缘元,用它们来求解各种导波结构散射参数的计算问题,获得了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