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0551-63607054

大寺村经济情况考察

  • 张璠
  • 2018-09-26
  • 230

 201881日星期三,我校云南调研远行团通过座谈会、翻阅资料、实地采访的方式,对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大寺村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大寺村在大明朝时期是勐氏土司制度统治地区,土著民族均为勐姓,朝廷用军事征剿及迷信手段消灭了勐王及其武装,于明朝万历末年在大寺村主山梁龙头之首建立镇山寺一座。两岸两千余亩土地山林被明军留边有功将士姓阿之人买下。从此以后,大寺村中部分之地俗称阿买,中原汉姓陆续迁入大寺村定居。汉人化夷定居的施姓用一棵大树砍下的全部用料,在现在施家寨石桥田修建了高楼一座,此方圆十里之地为独木楼,后人不断引申文明,俗称此地为笃睦陇到今。大清朝时期大寺村属于顺宁县观音里此路,实行理路制度下的封建管理。近代大寺乡原名光华乡,后于土地改革期间更名。大寺村旧时称保,共分为三个保。即现在的寺背后组至石龙头为第一保,施家寨至光明为第二保,后箐至中心为第三保,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过行政村、小乡。初高级社、管理区、小公社、大队、村公所,现在是村民委员会。





下午,我们同大寺村的主要领导和驻村干部一起举行座谈会,重点了解了大寺村的经济状况及相关政策。

由于地理环境的约束,大寺村的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大寺村经济依靠粮食、茶叶、核桃等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泡核桃2001年前全村都是零星发展,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种植了泡核桃2934亩,到2017年底已经有11918亩,全国产量第一。2013年进行了林下产业发展,种植魔芋3000亩,种植药材20亩,林下养禽100亩,烤烟种植达500亩,澳洲坚果种植2600亩,小规模生猪养殖户156户,黄牛养殖8户,山羊养殖6户。

相比于农林畜牧,四分之三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来获得更高的收入,他们的足迹遍布了东北三省以外的所有省份。

大寺村农林畜牧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发展、政府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最初的农耕经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退耕还林政策开始普及,政府给予农民一定补助,同时将耕地的劳动力转移到核桃种植上。而随着其他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林带来的收入相对微薄,为了改善经济状况,政府一方面提倡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开发林下产业;另一方面引入受益更高的作物,如澳洲坚果,。

大寺村的经济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2013年农民人均年收入6900元,2016年实现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179万,农民人均年收入9616元,2017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0500元。

然而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许多困难,首先是农林畜牧业带来的净利润很不稳定,作为核桃种植中心,核桃的收购价随着市场波动较大,去年就从四十七元每公斤跌到了二十四元每公斤,而核桃的收入占到一个家庭百分之五十的收入,这使得农民的收入难以稳定。其次是核桃大量种植产生的副作用,由于核桃树的密度远大于合理区间,单棵核桃树的产量逐年下降,这也极大影响到了村民的收入。对于这些困难,我们和村支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要继续普及科学种植,多研究才能少走弯路;另一方面是要推进产业化,鼓励突出的群众来当产业带头人,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

由于经济发展中的重重难题,相较于国家规定的家庭人均年收入3600元的贫困线,大寺村还有33户贫困人家,共117人。其中25户情况较好,今年很有可能脱贫,但也有3户人家较为困难。




为了更深入了解贫困户的生活情况,我们在一对一帮扶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贫困户张廷湖家中。张家是因残致贫的,家中4口人,去年人均年收入2900多元,今年达到了3200多元,但经村里评估仍存在返贫风险。

张家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核桃种植,并养了两头猪。小孩现在上完六年级了,但是还是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工作人员说这是属于素质型贫困,也需要重视。对于现在的生活,张家人还是非常乐观的。

对于张家的情况,政府也提供了许多补助。除了普遍的退耕还林补贴,还有几百元每年的农资补贴,还有针对贫困户的惠农资金,以及90元每月的残疾补助。物质上,政府在去年出资四万元帮建了一座平房,并提供了电视机。



由于贫困户不太清楚银行卡的使用方式,许多补助打到账上也不知道,需要工作人员的提醒与帮忙,而且对于许多新政策贫困户不会主动去适应,需要工作人员耐心的解释。在与帮扶工作人员的交流和相处中,我们能感受到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国家脱贫的决心。